要機靈,不要胖
更新時間:2016-7-8
閱讀數:6242

研究表明,青春期甚至成年以后肥胖的“始作俑者”都是兒童期的肥胖。肥胖不僅會引起一系列其他病癥的連鎖反應,還會在孩子心中,埋下自卑的種子,影響他一生的身心健康。所以,孩子的體重也應該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問題。
4~6歲是肥胖的高發年齡,而這個年齡段,肥胖率突然升高,除了這個階段本身就是身體急速積聚脂肪的時期外,還跟孩子的飲食和日?;顒恿晳T大有關系。
胖寶寶,怎么辦?
不同于成人的“減肥”概念,對于孩子來說,除了個別非常胖的孩子亟待減肥外,大部分超重或肥胖的孩子需要做的只是控制體重上升的趨勢。具體的做法包括:
合理選擇食材,同時調整烹飪方法
給超重或肥胖的寶寶控制飲食要循序漸進,降低攝入的熱量,先從控制高糖、高脂的食物入手,多吃含豐富纖維素的食物,如芹菜、白菜、韭菜等,它們既能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素,又容易讓孩子有飽腹感。少吃容易讓人發胖的碳水化合物類食物,尤其是精米、精面這些食用后容易引起血糖迅速升高,易變成脂肪囤積的,而是要多吃以燕麥、全麥、糙米、玉米、甘薯為原料的主食。除了用低糖、低脂、低熱量的食物做替代外,還可以在食物的烹飪方式上減少熱量的攝取,比如以水煮代替紅燒,以清蒸代替油炸等。
不動聲色的“運動”
據統計,目前全國4~5歲的兒童存在嚴重活動不足的問題,比較胖的孩子往往更不愿意活動。為了避免惡性循環,父母要開動腦筋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。運動不是非要興師動眾地制定每天長跑半小時的遠大目標,將運動量“不動聲色”地糅合在一天24小時,比如能走著去超市就不一定要開車,等車的時候可以玩會兒“跳房子”游戲。多數孩子都喜歡玩水,可以去戲水樂園,讓多余的脂肪去抗擊水的阻力??傊灰屽憻捵兂韶摀?,而是當成好玩的游戲。
別總要求孩子“再吃一點兒”
父母,還有祖父母,容易認為孩子吃的多是好事。平常吃飯時,如果孩子表示“我飽了”,父母往往習慣性地要求“再吃一口”。在幼兒園,老師有時也會以“誰吃得快”為獎勵。這些做法都容易導致孩子過多攝入熱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