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賽是殘酷的,參賽者緊張,觀眾看得更緊張。
然而,人生的比賽,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。
出生第一個月,比比誰家的孩子肚臍脫得早、吸奶吸得多、便便拉得好;
3個月,比比誰家的孩子會抬頭了、會翻身了、會發出咿咿呀呀的“嗯咕”聲了;
6個月,看看誰家孩子輔食吃得多、坐得端正、牙齒開始萌出……
但是,媽媽們知道嗎?孩子的生長發育有自己的節奏,有很多事情是比不來的,比如以下這些事,不管是跟別人家的孩子比,還是跟書上給出的參考標準比,比得太多,只會讓我們更加焦慮,徒增許多不必要的煩惱。

1、孩子7個月還沒長牙,怎么辦?
經常有媽媽在后臺問朵媽:“書上說孩子6個月開始長牙,這都7個月,我家孩子還沒點動靜,是不是不正常?”
怎么會不正常?這太常見了,好伐?
據統計,平均起來,出生后5個月前開始長牙的孩子占10%、7個月前長牙的孩子占50%、10個月前長牙的孩子占90%。
有關寶寶長牙,媽媽們需要了解:
1、孩子的第一顆牙的萌出,正常情況下,最晚的時間可以到18個月;
2、醫學上定義的“出牙晚”,指是1歲過后才開始出牙;
3、大多數的出牙晚通常都是正常的,和遺傳的關系很大;
4、如果寶寶到18個月過后還沒開始長牙,那就要帶寶寶到醫院查明原因了。
實際上,寶寶的乳牙牙胚在媽媽懷孕4-6個月期間開始形成,到寶寶出生之前,所有的乳牙牙胚基本發育完成,只差什么時候長出來而已。
排除疾病的因素,早一點長牙和晚一點長牙,對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來說,并沒有什么大的影響。
想象一下三年后回頭看看現在,孩子6個月就開始長牙跟10個月才開始長牙,對孩子的成長有啥影響嗎?并!沒!有!
2、坐、爬、走都晚,是發育遲緩嗎?
除了長牙,還有很多媽媽會擔心寶寶的動作發育遲緩。
比如,寶寶遲遲不能獨坐,一坐就倒;
遲遲不會爬,只會靜靜地坐著;
這都一歲三個月了,還不會走,怎么回事啊?
難道孩子缺什么了?還是身體發育有問題?
其實,寶寶的生長發育有自己的節奏,沒必要對著時間表來算到底晚了多少天、多少個月。
從長期來看,動作發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,孩子首先會在床上趴著抬頭,抬頭以后他才會逐漸地翻身、會爬、會坐、會站、會走、會跑。
如果我們經常抱著孩子,或者讓孩子躺在床上,那么很自然地,孩子沒有什么機會鍛煉,動作發育自然就會慢了。
因此,孩子什么時候學會翻身、會爬、會坐、會站、會走、會跑,并不是重點。
如果孩子從開始趴著就晚,抬頭也晚,坐也晚,站也晚,自然走就會晚。
所以我們真正應該重視的是,讓孩子充分掌握了上一個階段應該發育的動作,再來發育下一個階段的動作。給孩子更多的機會鍛煉,多陪孩子趴著玩、坐著玩、爬著玩,讓孩子充分做好準備了,自然而言他會過度到下一個階段。
如果上一個階段的動作還沒發展好,就“強迫”孩子學習下一個階段的動作,這樣對孩子的發育真的很不好!
朵媽一向提倡:靜待花開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規律。耐心等待,讓孩子自己慢慢來。
用崔玉濤醫生的話說就是:我們評價孩子的發育,不能用一個刻板的時間段來衡量,更沒必要互相比較。

3、遲遲不說話,是不是哪里出問題?
某天,帶娃在樓下散步,聽到幾個媽媽的討論:
a:XX家寶寶說話好利索,這么小就會講這么多話,真好!
b:她家的比我家的還小2個月!我家的現在連一句完整的句子都不會講,好擔心是不是哪里出了問題……
朵媽感受到了媽媽滿滿的擔憂,真忍不住想要去為寶寶平個反。
其實孩子學說話也是有個體差異的,排除了先天性的因素,一般說話推遲時間在6個月以內的,都不必太擔心。
很多時候是我們的一些錯誤教育方式,導致了寶寶說話晚。
比如,寶寶的一個小眼神,一個小動作,媽媽就能心領神會,不需寶寶開口,媽媽就get到寶寶的需求了;
生怕寶寶“說錯話”,果斷糾正發音,寶寶老被打斷被糾正,長此以往,自然就不愿意說了;
缺乏耐心交流,語氣太嚴肅……
實際上,不管是學母語,還是學習第二語言,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聽、多說、多模仿。
威廉·西爾斯說過:“寶寶使用語言,是不用教的,不過他聽得越多,就能更好地學說話?!?/p>
聰明的媽媽,在寶寶學說話的階段,懂得巧妙得“裝傻”,鼓勵孩子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,然后才去滿足。
另外要明白,語言是在溝通中學會的,大人多和孩子溝通,鼓勵孩子自己表達,不急于糾正錯誤,和孩子交流時多些耐心,慢慢說,多做正確示范,才真正有利于寶寶學說話。
放寬心!書上的發育標準,僅僅是參考,沒必要掐著表來對照
除了以上提到的,孩子成長過程中,還有很多事是我們急不來的,也沒有必要掐著表來比較、對照,所有的權威建議、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那都只是參考。
我們更應該注重過程,注重養育的質量,多陪伴孩子練習,在科學養育、家庭陪伴和游戲中讓孩子發育成長。